晁盖智取生辰纲成功的原因,智取生辰纲成功的关键

1、通过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总结出吴用等人成功的原因

1、用天时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用地利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3、用矛盾
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4、用计谋
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为什么晁盖他们智取生辰纲要选定在土冈子,根据文段的内容说明

天气炎热,树林既吸引杨志等人歇息 同时又是吴用等人很好的天然屏障,以逸待劳。

3、以晁盖的角度写<智取生辰纲>

打听到杨志会帮梁中书送生辰纲之后,我-刘唐 动了心.我便找到了“三阮”等商议对策。我们认为送生辰纲是夏日炎炎的时候,比较容易成功。又接着分析了所经路线的地形.决定在黄泥岗智取.这一天,烈日当空,我们一行八人埋伏在树林里,等待着杨志等人的到来.我们装扮成商人,忽然远一点的地方有了动静,便出去瞧瞧.在交谈间,晁盖,吴用发现他们的行为语言等不象市井小民,认为他们送的正是生辰纲.依计行事,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放入了蒙汗药.他们进入了我们设下的陷阱之后,眼睁睁的看着我们高高兴兴的下山.

4、从杨志的性格入手分析吴用智取生辰纲成功的原因 150字

杨志一路上打骂军士,深受军士憎恨,而在买酒时,因为老虞候比杨志官高一级,杨志不敢不从,只好买了酒,遭了吴用的计,被晁盖等人劫去了生辰纲。

5、劫“生辰纲”成功的原因有什么?

既有天时,天气的炎热。又有地利,那里有利于众人隐蔽。还有人和无用晁盖等人的配合。另外也有是由于杨志急于求成,导致人心不齐。

6、读水浒中的杨志卖刀 分析杨志性格 与其后来生辰纲被劫 的必然失败的原因

杨志是有前科的,他在太湖失陷花石纲,只好杨志押运“花石纲”进京,在黄河里遭风浪翻了船,难以回京复任,只好逃走避难。后来,朝廷大赦罪犯,杨志就想到东京走门子,为此还不知从哪作弄来了一担财物——他心中一味想着为赵家效忠。
00宋朝是赵家天下,为赵家效忠倒还勉强说得过去。到了押解生辰纲,就纯粹是为梁中书效忠了。
00所谓“纲”就是成群结队的人押送货物。不义之财,天下好汉都在觊觎,人结得再多,也比不过天下好汉,晃盖不在黄泥冈夺取,生辰纲也是必失无疑。杨志自己对此也是有充分认识的“小人也曾听得上年已被贼人劫去了,至今未获。今岁途中盗贼又多;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便兼单身客人,亦不敢独自经过。他知道是金银宝物,如何不来抢劫!枉结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但他到底还是去了。
00虽说生辰纲必失无疑,但它的最后失落在黄泥冈也有其必然的原因。
00先说说杨志自己也看到了的。
00梁中书派杨志押送,其实并不完全放心,不然也不会叫奶公谢都管并两个虞侯一起跟去了。这当然会影响杨志的统一指挥。杨志一听就回绝了,“……倘或路上与小人别拗起来,杨志如何敢和他争执得?若误了大事时,杨志那其间如何分说?”可是他没有坚持到底。梁中书一句“我叫他三个都听你提调便了”,杨志就无话可说,愿意承押解生辰纲了。杨志也不想想,这又太师门下的人就这么好提调?结果,一个奶公,两个虞侯,一上路就在这伙人中不断起破坏性作用,最后在饮不饮酒上与杨志“别拗起来”,直接导致了生辰纲被劫。
00杨志既然看到了为什么没有坚持到底?说到底这是他为梁中书私人效力所致,他再了得,在梁中书面前总不敢逞强。他怎么敢在“恩相”面前“别拗起来”?
00有老都管和两个虞侯,生辰纲危险了。
00此外,杨志的运输工具不行。梁中书原先倒是主张用:“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杨志却主张“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做十馀条担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货也点十个壮健的厢禁军,却装做脚夫挑着;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却打扮做客人,悄悄连夜上东京交付,恁地时方好。”这样真的方好?你这样扮做客商就能瞒过天下好汉?梁中书的办法倒有合理之处。读过金庸《碧血剑》都知道,袁承志要押解财宝上北京,他故意向各路绿林好汉炫耀,目的是为了挑起他们的内讧。生辰纲的财宝这么重,不用车而用肩挑,路途又这么遥远,人力受得了吗?杨志不懂人性化管理,这就成了杨志失陷生辰纲的根本原因。
00生辰纲上路了,藤条是杨志管理的主要工具,并辅之以腰刀、扑刀。打骂成了家常便饭,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这样,生辰纲非失不可!
00大家都知道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却鲜有人知道与他齐名的有一个程不识。李广带兵“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程不识却“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在我看来,李广的部队冲锋陷阵一定比程不识的更勇敢,可是碰到晚上匈奴来动营一定抵挡不住;反过来,程不识的部队冲锋陷阵却没比不上李家军,匈奴人想乘夜动营却万万没有门。对此,司马迁曾有精当的评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当然,没有李广这样的人格魅力,就不能乱学李广,不然非覆亡不可。
00再回过头来说杨志,他初次带领这支临时抽调的队伍,根本没有在十一个“厢禁军”中取得威信。你杨志武艺高强,那关我什么事?你又没有给过我们什么恩惠。为了活命,没办法,只好挑担就是了。你手中拿着藤条,我们与你有什么好说的。因此一路上只好与老都管和两个虞侯嘀咕。天越来越热了,杨志却根本不知体恤士卒,索性乘热而行。士卒们就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出来。这般火似热的天气,又挑着重担;这两日又不拣早凉行,动不动老大藤条打来;都是一般父母皮肉,我们直恁地苦!”都是一般皮肉?话说得真令人动情。杨志为了效忠梁中书,却不把士座当人!你手中拿着藤条,谁来向你诉苦?在愤恨还是积在心中。既然心中有恨,总有一天是会发泄出来的。
00这个发泄的地点就是黄泥冈。那天,“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日色当午,那石头上热了脚疼,走不得”十四个人都睡倒了。打这个起来,那个睡倒。大家都是人啊!这时,老都管和两个虞侯的影响也发军出来了。大家都说走不动了。老都管还说:“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这时老都管的话倒体现出人性来。
00这许多因素凑成,杨志注定要丢失这批不义之财了。别说是智多星定下的计策,就是鲁智深来了也能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