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运势网

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

周公制礼乐是怎样的?

到了夏商两代

周公制礼别三纲,孔子文章振五常,处事若能依正道,儿孙端的有余光.签文解说

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五常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是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用于教化天下、维护社会伦理。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为什么说周公制礼作乐是奠定了我国礼乐文明的基础?

周公制礼作乐,为西周社会的稳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西周社会正是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支撑下得以保持社会的安宁与平静。周公的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礼乐文明的基础,使我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从此以后,礼乐制度一直是规范国家生活的主要手段。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在治理国家方面以教化为主的思想基础。

简述周公制礼作乐的目的

西周的礼乐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相传由周公制定。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西周的礼乐,也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

周公是如何为周王朝制礼作乐的?

周公还为周王朝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他制订的礼乐大都被后世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的典章制度。礼乐从大方面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一概称之为礼;从小的方面说,礼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诸方面的典礼。如果按照广义加以理解,周公制礼还应包括制订刑法等方面。

周朝周公制礼作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大同

展开全文